最新一期|檔案室手記|《Sample 樣本》第 25 期現已出版!今期以「檔案」為題,介紹本地的檔案管理及研究實踐,分析檔案於不同領域下的應用方式。在暗晦的年代,我們更需要明白檔案之用,也更需要懂得檔案的收集與閱讀方式。
|精彩內容預告|
❒ Document I|檔案員的行動綱領
二〇一七年,隨着紀錄片《消失的檔案》上映,香港再次掀起「檔案熱」。當中包括《消失的檔案》關注組、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空間史研究計劃、本土研究社等專頁及機構,分別以檔案作為歷史研究的媒介,或直接將檔案視為研究方法來建構本土政治及文化論述。然而在考察人們如何詮釋檔案之前,首先要問的是:這些檔案由什麼人建立、管理?
❒ Document I|檔案夾的展開方式:戰後建築研究檔案
檔案亟待被開啟、研究和詮釋,至於被解放的檔案會生成怎樣的「當下」以及未來,則取決於檔案展開的方式。戰後建築研究檔案(FAAR),希望透過展開建築檔案,講述歷史故事,建立起香港建築的文化論述。
❒ Document I|趨近真相之旅:台灣政治檔案解碼
曾經歷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,自民主化以來亦推出多項推動轉型正義的措施。當中《檔案法》的制定、近二十年來的政治檔案徵集與公開,意在協助外界更深入理解威權統治運作機制。本文冀以台灣轉型正義與政治檔案開放的進程,剖析檔案與正義、真相及未來之關係,帶領大家踏上這趟「注定無法達到,但卻能無限趨近」的真相旅程。
❒ Document II|PROJECT:香港百物檔案館
今期與藝術家江耀榮設立的香港百物檔案館合作,簡述自設檔案庫的工序及注意事項,讀者可以按自己的角度與需求,收集藏品,構築獨特的私人檔案庫。
❒ Document III|Records
亞牠、李薇婷和陳家朗分別以藝術、文學及哲學的領域,考察檔案的價值與作用。
❒ Document IV|創作專題:自製資料庫
何儀、張欣怡、黃可偉、陳韻紅、黃安瀾及張晉銘分別蒐集、篩選經驗,從日常提煉庫存。在事物消逝以前,在一切水落石出之前,我們可以默默收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