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愛閲讀優質文本, 熱愛及欣賞創意, 關心香港, 對香港仍然有期待的人。
#就係香港2023秋季號 #Mapping the Old New World #舊界新界 #The New Territories Issue #現正接受預訂
20張不同年代地圖,逾100幀歷史圖片;
7位香港畫家/插畫師,17幅原創畫作;
15位攝影師,超過220張相片;
13個大小專題,304頁內容。
2023年秋季,《就係香港》與你同遊「新界」。
有土地,就有界線。但界線所劃分的,不止是地理空間,也是城鄉、族群、階級、文化、傳統甚至價值觀的差別。香港一直以來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界線,自1898年「租借新界」,「新界The New Territories」這個嶄新的名字也隨之出現,從此位於九龍界限街以北,深圳河以南的內陸地方和233個離島,加上九龍半島及香港島,構成了大部分人觀念中的「香港」。
城市在變,人在流動,界線也一直在變化。邊境,新界,以至香港本身,究竟是核心的外圍,還是外圍的核心?就視乎你站在哪一個時空和位置去看。
Highlights:
#REvisit// 圖遊舊鄉新界
自二十世紀初開始,至六七十年代間興起的新界旅遊熱,不同形式的旅遊地圖之外,由西方旅客,到本地旅行家以至不同風格的攝影師和畫家,由Hedda Morrison到吳灞陵、麥烽、鍾文略、翟偉良、劉冠騰和歐陽乃沾等等,分別以攝影、文字和寫生記下了種種讓人懷念的舊時新界風光。
#REzone// 由界變街 The Old Frontier
界限街原是1860年時設定的「中英邊界」。租借新界後香港邊界北移至深圳河以南,界限街也發展成一條街道,沿路以北包括深水埗、九龍塘和九龍城三個地區,也隨之由鄉村變城市,過程中卻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,形成三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社區。
#REdefine// 邊界,邊境
沙頭角、打鼓嶺、新田及落馬洲等邊境地區,對很多市民而言都十分陌生。隨著近年邊境開放,更多人前往旅遊,但這些邊境村落及禁區本身的歷史文化,以至它們怎樣突顯香港的特質,卻仍然鮮為人知。
#REthink// 原居民到底是什麼?
戰前新界大抵仍保留著昔時的鄉郊模樣,戰後的難民潮及新市鎮發展帶來大量外來人口,也令新界步上城市化的道路; 到了七十年代丁屋政策出台,更將新界人分成「原居民」和「非原居民」兩種身份。 究原誰是「原居民」?
#REdraw// 古洞,每一天都是最後一次
地圖插畫家貓珊來到面臨清拆的古洞,用畫筆記錄村內一事一物:舊士多、蔬菜站、醬油廠、大樹、小動物和村屋外,還有居於村內數十年的老村民們。每一個身上,都有動人故事。
#REspect// 許舒與新界變遷
從1956年作為官學生被派到香港,到1987年底以新界政務署署長的身份退休,James Hayes(許舒)不但目睹新界鄉郊變為新市鎮的重要過程,同時用歷史及人類學者之筆,記錄新界百年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