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末,《Being Hong Kong就係香港》再次送上重新編訂的「復刻珍藏版」——《珍重香港2 The City Special》
404頁內容,超過400幅歷史圖片、攝影及插畫創作,來自2021及2022年間已絕版的《就係香港》季刊,3大主題,圍繞香港街道、城市字體和九龍城寨,逾20個不同角度的圖文故事。
REedit REdesign REprint,將季刊化作歷久彌新的書。
REvisit REthink RECreate,讓我們一起城市時空漫步。
曾經如此一路走過來
未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過去。
Highlights:
#REclaim REmap RElive
香港街道演義 HK Streetscapes
「有燈就有人,有街,就有故事。」
來自2021年秋季號的「香港街道演義 HK Streetscapes」大專題,我們嘗試從多角度切入,除了搜集不同年代的中外圖片,呈現香港街道景觀的變化,也邀來學者、城市規劃師、攝影師、插畫家及其他界別創作人,去演繹香港街道多元而複雜的故事。
重點內容:
REvisit//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
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、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、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,在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,展示城市街道景觀一路以來的生成和轉變。
REcord// 鬧市街頭,每當變幻時
居港逾40年的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,自千禧年開始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,並以素描仔細地繪畫香港街頭混雜的生命力。理工大學設計學者郭斯恆則以本地霓虹招牌、字型和花園街為對象,研究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。對他們來說,在香港「行街」的經驗,是這麼獨特....
REdiscover// 在中環行街
中環即使怎樣改變都好,開埠早年的規劃方式至今依然可見端倪;而山多平地少、新舊並存、華洋混雜,此消彼長的共生關係,都奠定了這個地方的特質,以至各條街道的肌理格局。由180年前到如今,沿電車路東西走向的德輔道,以至攀沿著各條坡道、樓梯或行人電梯上山的平台斜路,一橫一直之間,見盡是城市的頹敗與崢嶸。
REgion// 有街就有區
九龍塘、大角咀和新蒲崗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,分別展示了二十世紀初花園城市,以及後來的工業社區規劃。林建才、UUendy Lau和Pen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,各自用不同角度和筆觸,去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。
#REcollect REthink REwrite
字在香港 The HK Characters
無處不在香港字。
走上街頭,放眼一望,大大小小形形式式亦中亦西的中英文字體,分佈在不同年代的建築物外牆,或者掛在老店門外的招牌之上,既有傳統文人書法家的墨寶,也有用不同書體風格寫成。2022年秋季號以「字在香港The Hong Kong Characters」為主題,回應近年興起的霓虹招牌及字體熱潮,從而探討香港對於本地文化保育的關注,以至城市美學的形成。
重點內容:
Reminiscence// 城市字遊,香港遺美
「世間不是所有久別都能重逢。」《香港遺美》創辦人林曉敏目睹近年隨著與招牌相關的法例生效,傳統霓虹招牌短短數年間幾番新,璀璨燈火逐漸落幕之際,用影像和文字去記錄本地各類招牌的字體及工藝之美。
REvive// 新世代造字人,字體復興運動
近年有不少新生代香港設計師和民間造字人,重新發掘北魏體、李漢楷體和監獄體等街頭常見字體的歷史淵源,同時把日漸消失的字體重新設計或數碼化,希望保留香港獨有的街頭風景,同時重新連結我城的文化根源。
REfract// 字裡圖間大南街
深水埗大南街是近年最受注目的街道之一,攝影師沿著大南街及周邊的街區,從字體筆觸出發,記錄各式新舊店舖、不同世代以及各類背景和階層的人的互動,從而呈現這個社區的複雜性和生命力。
REmember//曾灶財如何在香港街頭消失
2022年4月,旺角界限街鐵路橋下露出的「曾灶財書法真跡」,曾掀起新一波的保育熱潮。「九龍皇帝」的書法曾遍佈港九各地,更是不少香港人的共同記憶,但隨著2007年「皇帝駕崩」,他留在街上的書法也逐漸被埋藏或消失。
#REvisit REcord REbirth
城寨再生 Kowloon Walled City
電影《九龍城寨之圍城》的熱潮,再次勾起人們對於這個「罪惡之城」的集體記憶及聯想。城寨已清拆近30年,除了「目擊者」在當時的實地記錄,以城寨為主題的中外創作,多年來卻從未間斷。不同人的想像、寄託和自我投射,令城寨變成一個「不死的傳說」。來自2022年夏季號的「城寨再生 Kowloon Walled City」大專題,我們邀來不同國籍和身份的學者、建築師及創作人,分享他們的記錄、回憶及想像。
重點內容:
REcord//黑暗之城,有光所在
由英國建築師Ian Lambot和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 合著的《黑暗之城— 九龍城寨的日與夜》,是記錄九龍城寨的經典,也打破從前坊間的片面印象,成為日後研究城寨的重要依據。
REbuild// 城寨的可能
美籍華裔建築師、何弢之女何巽,在1991年曾到城寨進行十個月的建築學研究,城寨人的適應能力讓她更明白何謂人性,也啟發她後來對於高密度城市,如何讓人安居的理念和實踐。
REimagine// 後城寨時代 無限轉生
城寨清拆後,無論香港或海外,陸續衍生出小說、動漫、電影、遊戲等不同媒介的相關創作,當中包括本地作家余兒的小說《九龍城寨》、漫畫家司徒劍僑改的漫畫版本、設計師/插畫家Rex Koo 的漫畫異城誌,以至九十後遊戲設計師Poki Chan的虛擬遊戲,各自展現了他們對城寨不同的情感投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