賣點:
● 香港市面上少有內容多元且有深度的紙本刊物 ,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,發掘本地人文、社區、歷史、自然生態、文化藝術、設計創意、飲食、生活和閱讀書讀,帶讀者以嶄新角度認識香港。
● 每期廣邀數十位本地著名創作人、專家、學者及各個界別的意見領袖,以不同形式參與內容製作(包括撰稿、對談、訪問、攝影、繪畫等等),集中呈現本地優秀的創意及深度的視野。
● 設計精美 ,選紙講究。用不同紙張及設計突顯各類型內容的性格。印制精美,從書面到內容一頁都帶出驚喜、溫暖和感動,物超所值。
● 由內容、設計到印刷出版,香港製造。
除了在自家平台(website, FB &IG)上推廣,也會與協作夥伴們合作,在其平台上推介。
beingmedia.com 網站
Instagram #beinghongkong
facebook #beinghongkong
#就係香港2025春季號 #Made in Hong Kong #香港製造 #隨書附送海報 #現正接受預訂
REcollect //REthink //REcreate //
Made in Hong Kong
香港造,造香港
What:
香港製造了什麼?
Why:
為什麼會有「香港製造」?
When:
「香港製造」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?
Who:
哪些人對香港製造發揮著關鍵性的角色?
Where:
世界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「香港製造」的產品?
How:
香港製造的know how是什麼?
香港製造,如何造就了今日香港?
在當下及未來,又如何承傳及開創?
—
重點內容
1 REmap// 百年路上,香港如何製造?
回溯1841-1941這一百年間的香港製造,若跟戰後五十至八十年代去比較,後來的香港製品雖然有了不少轉變,但出口導向且受到中外政治及經濟形勢的影響甚至主導的環境脈絡,卻一直未有改變。早期的廠家如何在有限的資源、動盪不安的時局中,掌握時機,突圍而出?
2 REach // 香港製造,出口全世界
自二十世紀開始,大部分香港製品都外銷到其他地方,在產品設計和質素控制上,能靈活地配合當地市場的需求,提高了香港產品的競爭力。然而出口市場對於港產製品的設計亦起著決定性影響,且會隨著年代及市場環境而改變,Made
in HK的定義,在不同年代亦有了不一樣的意涵。
3 REprint // 百家百業,廣告物語
在Made in HK產品大舉行銷海外的六十年代,無論對外對內,宣傳廣告亦變得更多樣化。這些廣告雖然來自一個產品攝影仍未普及年的年代,絕大部分仍依靠人手繪畫的插圖,不但突顯產品本身的重點,也展示了某個年代的美學特色。
4 REbranding// 駱駝牌 & 紅A—三代傳承,工業精神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包括紅A和駱駝牌等廠家們製作的產品,因價廉物美而備受國際市場青睞,讓「MADE IN HONG
KONG」這一個標籤成為了具品質的保證。六十年後的今天,這些工業已由第三代接棒,面對當下愈趨複雜的社會和市場環境,他們眼中的「香港製造」還有什麼意義?他們心中所嚮往著的那份工業精神,又能以怎樣的方式繼續展現出來?
5 REmains// 工廈,工業時代的見證
香港的工業大廈是一個逝去年代的紀念碑-----在那個年代,香港的繁榮建基於製造業和輕工業,但隨著企業紛紛越境北上,然後向外遷移,工業建築卻無法隨之遷移而被遺留下來,與這個迅速成為金融服務超中心的城市,格格不入.....
6 REnew// 舊工業,觀塘新社區
由五十年代開始的衛星城市計劃,以至六七十年代的新界新市鎮,不但疏導市區密集的人口,更藉著工業發展帶來大量就業機會。到了八九十年代後,工廠北移,原先的工業地區包括觀塘、牛頭角、九龍灣和啟德在內的九龍東地區,可以如何重新定位,既保留本身的歷史及工業遺產,同時又把城市引往下一個新階段,為社區和市民帶來更理想的生活條件?
7 REvive// HK Textile 織出香港故事
二十世紀初香港已有織造廠,但主要是小規模工廠,真正出現有規模的紡織工業,卻要到1940年代,當多個上海棉紡家族因避時局紛亂而先後來港設廠落戶。這一群上海工業家,帶來了龐大的資本和技術,造就了五十至七十年代之間紡織業的黃金年代,也成為本地一個特殊的群體,將族群身分和企業家精䄂融合,形成某個年代香港獨特的企業文化。
8 REthink// 風流雲散-----香港製造的味道
「香港已沒有幾多本地製造的食物」,這句說話,好像是個不爭的事實。但這是否屬實?又有沒有再討論的空間?以飲食角度來看,為什麼大家要執著於「香港製造」?「香港製造」有何吸引力?「香港製造」又在幾時開始消失?若它真的正在消失,又有沒有復興的可能?
其他精彩內容:
9 REmember // Made in HK Classics
永利威玫瑰露/ 梁蘇記雨遮/ 牛奶公司 /雙妹嚜花露水/ 甄沾記椰子糖/ 利工民線衫/ 嘉頓生命麵包 / 維他奶/ 京都念慈菴/
TWEMCO 翻頁鐘/ Holga玩具相機.....無論你生於哪個年代的香港,總有聽過或用過這些經典產品,歷史悠久之外,它們又如何表現「香港製造」的特色?
10 REcord// 香港製造,黃金年代
「香港製造」的光環,其實是無數對手的共同勞動成果。戰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,雖然絕大部分原材料都由外國進口,而出口比率更估計高達八至九成,但香港最大的優勢,除了港商的靈活變通,戰後人口激增提供了大量勞動力,亦是當時香港製造的特色。
11 REconnect// 地氈另一端的香港故事
五十年代當紡織業起飛之際,同期也出現了香港本地首間地氈廠-----太平地氈在成立初期,產品已外銷至美國,並擴展至世界其他地區;到了九十年代初,生產線亦隨著內地改革開放北移。在工與藝,傳統與現代,國際化和在地化之間,這六十多年間,太平地氈講述了一個怎樣的Made in Hong Kong故事?
12 REcreate// 紅白藍3.0
25年來,又一山人持續地以紅白藍進行創作,由一開始借紅白藍膠袋去呈現堅韌的香港特質,去到2.0、3.0的不同角度和演繹⋯ 紅白藍如何在每個香港人日常生活中,產生更大的接觸、互動和連結?
13 REcap// 餘味,回味
在不鮮不食的今日,依然有本地製作的風乾臘腸,沒有防腐,卻有鹹香雋永的滋味。手打蝦子麵則見證了舊日社會條件日漸改善,衣食足而知榮辱,能夠有更好選擇的時代。「香港遺美」攝影師林曉敏鏡頭,記下日常但隽永的香港味道。